“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產業規模繼續增長,創新發展不斷推進,產業基礎有所增強,發展方式逐步轉變。”中國機械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用這幾點概況了我國機械工業“十三五”時期所取得的成績。在2�24日中國機械聯合會召開的信息發布會�,他表示,“十三五”時期機械工業的發展為完成中國制造強國戰略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
經濟運行穩中有升
我國機械工業在“十三五”期間保持了經濟運行穩中有升的態��
產業規模穩定增長。截�2020年末,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92288�,較2015年末增加6833�;資產總額由2015年末�19.27萬億元,增至2020年末�26.52萬億�,累計增�37.66%,年均增�6.6%�
經濟效益實現增長?!笆濉逼陂g,機械工業增加值年度平均增速為7.5%�2016~2018年可比口徑下,機械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速為7.6%�2019~2020年可比口徑下,機械工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為3.5%;總量上始終超過20萬億元規�。機械工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為4.7%,總量始終保持在1萬億元以上規模�
產品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笆濉逼陂g,機械工業累計生產大中型拖拉�193萬臺、發電設�59091萬千瓦、工業機器人76萬臺(套)、汽�13589萬輛、挖掘機124萬臺、叉�278萬臺、機�407萬臺、其中數控機�113萬臺、環境污染防治專用設�383萬臺、金屬冶煉軋制設�556萬噸、變壓器205萬千伏安、交流電動機13652萬千�、電力電�36881萬千�,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了充足的設備供應與保障�
進出口貿易波動起�。受到全球經濟不振、貿易摩�、新冠疫情等多方因素影響,“十三五”期間機械工業進出口貿易呈現波��2016年略有回�,2017�2018年顯著增�,此后總體低迷。五年間,機械工業年累計實現進口總額1.55萬億美元,出口總�2.16萬億美元� 2017年以來年度進出口貿易總額保持在7000億美元以上;累計實現貿易順差6104億美�,其中除2017年外,其他四年的年度貿易順差均超�1000億美�。貿易順差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機械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在全國工業中比重穩中有升。截�2020年底,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占全國工業的24.1%,資產總額占比20.9%,�2015年末分別提高1.26�1.76個百分點�2020年機械工業營業收入占全國工業的比重為21.5%,�2015年末主營業務收入占比�20.8%。但利潤總額占比出現下降,2020年機械工業利潤總額占全國工業的比重為22.7%,�2015年末下降2.58個百分點�
需求和供給均呈現升級之�?!笆濉逼陂g,國民經濟各行各業都在追求高質量發�,無論是投資類產品還是消費類產品的需求都呈現出持續升級的趨勢,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對沖了傳統需求不足的壓力。同�,機械工業全行業都在為適應需求升級而努力加快創新步�,特別是在風力發�、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設�、新能源汽車和工業機器人等新興產業領域取得了高速發展的業績,而且在機械企業自身生產過程和經營管理中大力推進以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為主攻方向的技術改�,為今后的高質量發展積聚了后勁�
創新發展不斷深入
我國機械工業在“十三五”時期創新發展不斷深��
研發體系建設加�。“十三五”時期,我國機械工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業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加強�2016~2020年,共分3批批準建設機械工業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48�,其中工程研究中�24�,重點實驗室23家,創新中心1家。截止至2020年底,已掛牌運行和正在籌建的創新平臺241�,其中:工程研究中心129�,重點實驗室111�,創新中�1�。通過持續的發�,這些創新平臺已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制造、成形加工裝備制造、工業機器人檢測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發��2020年機械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行業合計實現營業收�17.16萬億�,同比增�5.08%;實現利潤總�1.13萬億�,同比增�13.07%。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同比增速均高于同期機械工業平均增速,分別向上拉動行業收入和利潤增�3.8�9.8個百分點,對全行業實現較快恢復發揮積極的帶動作用。機械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行業在全行業中的占比持續提��2020年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占比分別�75.1%�76.95%,比2018年(可比口徑最早年份)分別提高2.93�7.54個百分點�
重大裝備有新突破。在創新驅動戰略推動�,“十三五”時期一批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重大技術裝備實現突破發展。自主設計建造的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5號機組成功并網發�,核心零部件全部實現國產制�;裝機總容量�1600萬千瓦的白鶴灘水電站為目前世界上在建規模最大、單機容量最大的水電�,水電站的設備制造全部實現國產化;昌�-古泉±11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雙極全壓通電成功,張北可再生能源±500kV柔性直流電網的投運,標志著我國特高壓直流輸電成套設備和柔性直流電網已居國際領先水�;中海油惠州石化120萬噸/年乙烯裝置一次試車成功,其關鍵設備乙烯三機(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乙烯壓縮機)全部由國內企業制�;工程機械實現了掘進機械整機系統集成技術的產業化應��15米及以上超大直徑泥水盾構和超小直徑(�4.5米)盾構實現了施工應��
產業基礎能力有所增強
“十三五”時�,機械工業的產業基礎能力也得到增��
一批基礎共性技術取得突破。在過去5年中,機械工業攻克了一批制約行業發展的基礎共性技術,在可靠性技�、試驗驗證技�、基礎工藝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有效推動了機械裝備及配套零部件的性能、質量水平的提升。如突破大型升船機復雜系統可靠性多元評價方法與長壽命高可靠服役策略、大模數重型齒條制造技術與壽命評價、升船機可靠性評價準則與工程驗證技術,有力支撐三峽和向家壩兩大世界級升船機安全可靠運行;掌握了大型復雜復合材料構件數字化柔性高效精確成形關鍵技�、復雜鑄件無模復合成形制造關鍵技��
若干關鍵零部件實現國產化。在國家“強基”工程的引導和市場需求的拉動�,“十三五”期間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零部件實現了技術和規模應用的重大突破,部分核心零部件“卡脖子”問題有所緩解。如工程機械、大型鍛壓機械用高壓、數字液壓元件和系統,農業機械用靜液壓驅動系統等一批高端液壓產品研�、生產取得重大突�;高端核級密封件系列產品實現了世界上最低的泄漏率和最高的安全水平;三峽升船機提升系統、海洋平臺齒輪齒條升降傳動裝��200km/h級高速客運機車和重載貨運機車齒輪傳動裝置等高端齒輪產品已經基本滿足配套需��
部分基礎制造裝備取得進展。近年來,國家和全社會逐步加大對基礎制造裝備的重視程度,不斷推動高檔數控機床及基礎制造裝備科研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笆濉逼陂g,以高精高效五軸加工中心、超重型數控機床、大型壓力機等為代表的創新成果逐步進入重要用戶行業,航空航天、電力、汽�、船舶制造等領域的裝備供給能力提升明�;高檔數控機床“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實現了�500小時�1600小時的艱難跨越,部分達到國際先進的2000小時,精度整體提�20%;我國主持修訂的“S試件”國際標準已獲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批準并正式發布,實現了我國在高檔數控機床檢測領域國際標準“零”的突破�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十三五”時�,機械工業的轉型升級步伐更進一步加��
智能制造發展迅�。企業智能化發展的內生動力增�,數字化制造已在機械各領域大范圍推廣應用。工程機械骨干企業相繼構建了自身的數字化研發體系、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推動了研發、管理與服務的升級。部分農機企業通過應用管材激光切割機、焊接機器人、環保涂裝生產線等先進設�,提高了加工制造能�,保證了產品一致性。在鑄造行�,很多規模以上企業已采用自動化生產線,部分企業建成了數字化生產車�,少數企業走在了智能鑄造領域的前沿,如發動機缸體數字化車間、砂�3D打印智能工廠��
服務型制造快速發�。在用戶的個性化需�、降本增�、提高盈利的期望驅動�,“十三五”期間,一批機械企業緊抓發展機�,向“產�+服務”的方向發展,提供越來越多的高附加值服�,工業設計、融資租賃、節能服�、信息技術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逐步壯大。工程機械重點企業大力推進由工程機械到“工程機�+”的轉型,向主機、服�、配�、租賃、大修等全方位價值鏈經營轉變。電工電器行業部分骨干企業憑借長期專注技術研發能力和完善的產品鏈優勢,整合設�、研發、制造等資源,提供一體化產品解決方案和工程服�,積極開展國內外的EPC工程承包項目�
綠色發展漸成共識?!笆濉币�?,隨著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綠色制造在機械各行業積極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從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聯系企業統計數據看,機械行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由2015年的0.0299噸標準煤,下降到2019年的0.0196噸標準煤,下降比例達34.45%。一批風機、泵、壓縮機等制造企業大力開發節能產品,面向工業各領域通用機械產品存量市場,采用租�、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種方式對在用高耗能產品進行節能改�,提供節能減排系統解決方�。內燃機整機再制造企業已形成具有特色的發展模�,尤其是部分試點示范企業持續投入使再制造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初步形成了高效的回收體系和運營模式�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讓我們堅定信�、把握機遇,以自主創新、自立自強的精神狀態迎接新的挑�,持續推進機械工業轉型升�,實現行業平穩健康發�,助力實現“十四五”的良好開局?!标惐笳f�
摘自:中國工業新聞網